【超級細菌】港大指曾用盤尼西林等抗生素為攜帶CPE危險因素 風險較一般人高3成7

社會

發布時間: 2022/08/29 00:21

最後更新: 2022/08/29 00:26

分享:

分享:

(陳永康攝)

抗菌素耐藥性(AMR)問題威脅球公共衞生,港大研究發現,對多款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產碳青霉烯酶腸道桿菌(CPE)感染病例在本港持續上升,而曾經使用β-內酰胺抗生素,如盤尼西林等感染風險會增3成7。研究團隊建議,設立全面AMR監測系統,涵蓋人、動物及食物等有關使用抗生素及ARM檢測等數據並統一格式,及早找出AMR的傳播途徑及趨勢,以制訂應對策略。

CPE是本港港常見的「超級細菌」,其分泌的酵素可使碳青霉烯和青黴素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失效,由於碳青霉烯是被視作最後防線的抗生素,故一旦感染CPE,治療方法會限,若嚴重感染或會致命。根據醫管局的數據,CPE患者由2011年的19名,增加至2015年的340名;亦有研究指,本港的CPE個案發生率由2012年的每1,000名入院患者中有0.01人,上升至2018年的1.9人。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早前分析醫管局電子健康數據庫的數據,並使用巢式病例對照研究後發現,曾經使用β-內酰胺抗生素是攜帶CPE的危險因素,感染CPE的風險會較未曾使用的人高3成7;另亦發現CPE發病率呈穩步上升趨勢,夏季更是發病的高峰期。

研究團隊成員的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表示,β-內酰胺抗生素是廣譜抗生素,在很多情況下均會使用,例如普通的呼吸道感染醫生也處方,而常見的盤尼西林也是β-內酰胺抗生素的一種。

至於為何夏季是CPE的發病高峰期,徐詩鈴就指只是剛好發現相關趨勢,但有其他研究指曾到高CPE的地方如印度等,或曾在當地住院,醫感染風險會較高,推論或由於大家夏天會去旅行所致。不過,徐詩鈴表示,目前的數據及研究仍未能了解CPE如何感染及傳播,亦未掌握CPE以及AMR的整體情況,因此希望建立一個全面的監測平台,集合各方數據,以解以上謎團並找出解決方法。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吳蓬表示,使用電子健康記錄分析,可有助預測疾病風險,不過目前數據欠缺整合及劃一格式,難以發揮參考價值,例如本港每間醫院對接受CPE基因檢測的條件都不同、​​公營醫療體系的耐藥監測數據未符合全球監測系統的統一格式,且抗菌素耐藥性問題也可透過動物及環境傳播,但現時也欠缺一個囊括所有界別數據,包括公共衞生、食物和農業、人類和禽畜藥劑界別的整合計劃。

吳蓬認為,本港需要建立抗菌素耐藥性的監測系統,當中包括醫管局、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和涵蓋食用動物和食物的監測平台,透過統一格式收集數據的、統一抗菌素藥敏測試的方法及標準等,再透過大數據預測AMR的情況,包括發病率、死亡率及經濟成本等,以計劃部署方案。

【獨家優惠】限時搶屈臣氏網店購物滿$450減$50折扣碼: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312966/

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https://bit.ly/3cNFwr7

hket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記者:黃小冰